农研院要闻

浙大山东农研院首个山东省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启动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3-04-27     浏览次数:26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2023425日,浙大山东农研院在郯城举行山东省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小尺寸异形种子高通量全自动微创取样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发”项目启动仪式,浙大山东农研院常务副院长赵建明主持会议。

该项目由浙大山东农研院牵头,联合郯城县种子公司、山东农业大学共同申报并协同攻关,以小麦为研究对象,开展面向小尺寸异形种子高通量全自动微创取样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发,实现对外形各异种子的筛选、精准抓取、夹持和切割,提高育种效率和质量,助力种业振兴。

郯城县政府副县长赵岩致辞并介绍了郯城县的基本情况,他表示郯城县素来有鲁南粮仓的美誉,先后九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是全省唯一一家两大主要粮食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县,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借助各位专家教授的专业资源优势,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推动郯城县种业科技振兴,助推全县农民增收农业发展。

项目主持人,浙江大学应义斌教授领衔“智能生物产业装备创新团队”(IBE)的研究员、浙大山东农研院作物设计育种中心研究员周鸣川介绍了本次启动项目的基本情况。该项目通过研究基于振动分离原理的小尺寸异形种子自动供料装置和融合图像与3D 点云信息的种子外形与胚胎方向识别技术,实现群体种子单粒化并使识别准确率达到95%以上;通过力感知-反馈的切割机构设计与自动控制技术,实现种子切片一次处理1200 粒种子以上,切割和抓取成功率达到95%以上,切割偏差<0.1mm,每天完成8000 粒以上全自动的精准取样同时设计种子高效自动化挑选装置,使符合育种目标基因型的种子98%以上完成自动化挑选,每天挑选通量不低于12000 粒,切片与种子的对应率在98%以上,达到商业化运营的要求。

随后,与会领导、专家就项目的实施与管理方案进行了充分论证,肯定了项目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进行逐一点评,提出了宝贵意见。临沂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主任殷洪涛指出,农业良种工程“小尺寸异形种子高通量全自动微创取样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发”项目在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加强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创新利用、突破性新品种(系)选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项目承担单位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协同攻关,高质高效推进项目实施,为促进我省乃至全国种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浙大山东农研院常务副院长赵建明作了表态发言。首先,他对与会领导专家对项目的关注、支持表示感谢。他强调,项目组要认真消化吸收各位领导、专家的意见、建议,并融入到项目开展中,同时,我院将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确保项目资金规范使用,并做好后续跟进服务,推动项目顺利高质量完成。后续,浙大山东农研院也将积极集聚各方力量,推动项目在山东省的产业化发展。

临沂市科学技术局、郯城县人民政府、郯城县科学技术局、郯城县农业农村局、山东新阳光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浙大山东农研院等单位相关工作同志参加启动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