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临沂市河东区凤仪街东首中科创新园7-10楼 邮编:276000电话:人才加盟引进0539-8717607 产业合作发展0539-8717337 人才教育培训0539-8717207
2021年11月份,为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临沂市乡村振兴及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解决农业科技资源条块分割、创新力量碎片化问题,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深度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提高科技自主创新和服务产业能力,经市农业农村局同意,组建临沂市农业科技服务创新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
共同体由临沂市农业科学院、浙江大学山东(临沂)现代农业研究院发起,联合地方院校、农技推广部门、育种公司、农业龙头企业等共同成立,遵循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规律,解决产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难题,以产业技术服务为主线,秉持“自愿参与、资源共享、协同合作、自主发展”原则的非法人协作组织。
共同体是我市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技术服务的重要力量,其宗旨是有效整合农业科研院校、农技推广部门和龙头企业创新资源,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品研发、转化应用、技术服务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构建临沂市农业科技服务创新体系,整体提升临沂农业科技服务创新能力、效率和应用水平。
共同体以实现临沂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以协同创新为手段,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1.组织成员单位开展科技推广服务,示范推广成熟成果技术,创新成果推广服务模式,助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为我市粮食安全、农业产业振兴提供技术支撑。
2.服务成员单位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协同创新,解决农业产业创新发展瓶颈问题,联合开展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集成创新。
3.开展学术研讨、专题培训等,为共同体成员提供服务,促进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金融的发展是影响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金融机构和乡村政府部门要深刻地意识到金融服务在乡村振兴中的优势作用,并不断地改善金融服务制度,优化金融服务模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支持,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培训专题 | 培训课程(参考) |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专题培训班 | 当前宏观经济重大阶段性变化与银行应对政策 |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
科技、金融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 | |
“农业大数据+金融科技”创新金融产品 | |
农村供给侧结构背景下的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探讨 | |
互联网金融发展与普惠金融服务创新 | |
电子银行业务和金融科技发展 | |
现场教学: 嘉兴南湖红色教育基地 现场教学:玉皇山南基金小镇 |
2022年10月21日,《临沂日报》刊发《浙大山东农研院赋能临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专题报导。
获评山东省优秀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以该院为依托单位申报的2022年山东省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农业良种工程)项目“小尺寸异形种子高通量全自动微创取样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发”获得拟立项,依托该院新型研发机构平台申报的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项目评审通过……近日,浙江大学山东(临沂)现代农业研究院(以下简称浙大山东农研院)喜获多项突破性成果,不断续写新时代校地合作的骄人佳绩。
2019年11月,为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充分发挥浙江大学的科技成果优势,赋能区域经济发展,浙江大学与临沂市政府合作共建浙大山东农研院。近三年来,在临沂市委、市政府和浙江大学的领导下,在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下,浙大山东农研院紧紧围绕临沂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乡村振兴先行战略,立足农业科技创新,深耕科技成果转化,全力助推临沂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3年来,该院已组建专职和兼职达83人的农业科技创新队伍。紧扣地方需求,多批次组织浙江大学专家教授100余人次深入我市12个县区对接服务120余家单位、企业,针对新品系引进试种、设施农业栽培技术优化升级、农业数字化转型等开展专项技术服务和指导。推选3位浙江大学教授担任临沂市农业和生物安全咨询专家,2022年7月获批设立山东省省级专家服务基地。主动对接临沂涉农企业,联合8家重点企业和当地政府,成立8个产业研究院,开展深度合作。强化与市农科院、临沂大学等当地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联动,近两年面向临沂市需求自主设立了57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课题。
科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不断推进。2022年3月该院获批设立的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已招收在站博士后2人;设立了浙大山东农研院硕士生专项计划,已招收硕士研究生15人。“山东临沂设施蔬菜科技小院”和“山东临沂枸杞番茄科技小院”两个科技小院获教育部等3部门支持建设。以农业科技赋能和乡村振兴人才能力提升为目标,立足临沂实际,依托浙江大学组织培训农业科技和乡村振兴人才21770人次。
截至目前,该院共获得各类项目、成果、奖励等100余项。其中,作为第一申报单位获批山东省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农业良种工程)项目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联合企业成功申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山东省重点扶持区域引进急需紧缺人才项目1项、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项目1项;承担地方横向技术服务项目12项;获得省部级奖项5项、市级奖项1项;获得国际发明专利授权1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0项、软件著作权10项;制定临沂市农业地方标准13项、团体标准3项;发表SCI论文13篇,国内期刊论文31篇;申请农作物新品种权15个;申请农作物品种审定2个;参加山东省区试新品种3个;建设分子育种玉米试验基地1个。这些成果的获得,体现了浙大山东农研院的科研创新能力日趋前进。
攻关农业“芯片” 推动种业振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只有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自成立以来,浙大山东农研院瞄准国家战略目标,以小麦、玉米、水稻等临沂市主要粮食作物为重点研究对象,以优质、抗逆(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为育种目标,建立了一批精准高效设计育种平台、基地和体系,为作物高效育种奠定坚实基础。
截至目前共选育作物新品种20个,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15项,申请山东省水稻区域试验3项,申请黄淮粳稻组区域试验1项;其中,共同选育的水稻新品种“哈勃903”在黄淮粳稻组区域试验中表现优异,品质达国标1级优质米,已申请国家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并初步达成产业化开发意向;建设浙大山东农研院水稻设计育种郯城试验站和浙大山东农研院中农天泰设计育种研究院(玉米生物育种基地)各1个,在郯城水稻试验站,累计种植1000余个新品系,开展水稻新品系比较试验;针对临沂地区玉米、水稻等作物常见的病虫害,开展抗病虫害品种选育。
基于良好的合作关系,联合企业和山东农业大学成功申报并获批2022年山东省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农业良种工程)项目——“小尺寸异形种子高通量全自动微创取样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发”。扎实开展果蔬新品种的引育研发,引入优良特色果蔬品种“红美人柑橘”“枸杞番茄”和甜瓜品种,为临沂果蔬及农文旅产业发展增加新的动力。
聚焦设施农业 助力设施蔬菜产业转型升级
引入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喻景权教授团队,立足市情,研发完成适合临沂的轻简自控无土栽培SAS系统,该项技术成果作为“十大创新”第一组“加强科技研发创新”中的首个典型案例在《大众日报》刊登报道。该系统降低初期投入2/3、废水成本60%,实现轻简化、实用化和规模化。强化轻简自控无土栽培SAS技术在临沂示范推广,助力临沂设施蔬菜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截至目前,该技术已在我市沂南、费县等5县区建立9个SAS无土栽培技术核心示范基地,带动周边推广种植面积超800亩。在沂南铜井基地黄瓜种植的应用效果表明,采用该技术生产的黄瓜较普通黄瓜市场价可每公斤提高1-2元,年亩增收3-5万元;在兰山区茶芽山番茄种植基地及费县胡阳番茄种植基地的试种结果测算,与传统土壤栽培相比,普通番茄和口感番茄产量分别提高21%和7%,每亩年增收1万元和2万元。
强化数字赋能农业 助推产业融合发展
着力打造乡村振兴新高地,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供给。依托浙大山东农研院的科研力量,会同浙江大学空天地一体化综合农业信息感知与融合应用平台,聚焦平邑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针对平邑县九间棚金银花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建设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物联网智能管控系统,优化配置农业资源要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打造农业生产精准化、智能化、标准化的金银花种植示范基地,形成乡村数字化治理、一二三产融合的综合数字化管理体系,获评“2022年度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创新实践典型案例(综合类)”(全省总案例17项,临沂市唯一),实现了金银花产业从生产到加工以及供应链体系、三产融合应用的数字化能力提升,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等生产目标。
赋能农产品增值链 助力产业提质增效
农产品采后贮藏物流和加工是农业增值的关键环节。该院开展“蔬菜速冻及商品化处理与智能供应链体系构建研究”,在蔬菜速冻保鲜、自动化加工、智能化低温储藏和冷链物流等方面取得突破,获“山东省2020年度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资助,当年就为企业年新增利润201万元。
以临沂特色的山楂、金银花、银杏叶及牛蒡为对象,深度挖掘健康价值,开设“沂食沂药”专栏。针对费县脆枣产业采后易衰老损耗的不足,研发的贮藏技术可延长采后货架时间1-2倍,维持良好商品性,显著减轻采后损耗。依托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农研院开展果蔬罐头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联合发起成立临沂市预制菜产业联盟,制定临沂特色美食预制菜团体标准3项。农研院兼职研究员叶兴乾教授与辉煌食品有限公司合作的“特色果蔬功能罐头研制及产业化”获批山东省重点扶持区域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计划项目。赋能农产品贮藏加工和价值开发,助力临沂市农业现代化发展。
聚焦乡村顶层设计 提供乡村发展系统解决方案
“实施乡村振兴先行战略,让‘三农’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深厚基础”,临沂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布局未来的“八大战略”。近年来,浙大山东农研院以“五大振兴”为规划工作抓手,以服务临沂为宗旨,与浙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通力合作,借鉴浙江经验,完成9项发展规划及建设咨询。受邀编制《临沭县“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该规划以多平台大数据为支撑,以需求端谋划供给端,通过资源整合、招商引资等形式,推动临沭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扎费县乡村振兴规划,着力打造费县乡村旅游新模式,分别为东蒙镇、马庄镇编制“美丽经济”“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东蒙漫游小镇已成为临沂市网红打卡点。
近期,农研院正在为胡阳镇谋划以西红柿为特色产业的产业振兴规划,规划团队整合农研院育种、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绿色智能供应链等多领域专家的相关资源与技术,举全院之力构建西红柿全产业链,并与浙大合作伙伴共同策划品牌运营,以产业振兴带动胡阳镇乡村全面发展,助力费县乡村振兴。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实践经验。
用心搭建产销平台 助力沂蒙优质农产品直供长三角
一份份贴有“‘产自临沂’——浙江大学山东(临沂)现代农业研究院无土栽培SAS技术”的冰绿黄瓜通过与浙江明康汇深度合作,销往长三角,实现销售网络和生产源头的无缝连接,减少中间环节的耗损和成本,提高蔬菜的质量体系和对市场的适应性。目前这些蔬菜在长三角中心城市200余家社区门店都有销售,深得用户喜欢。近年来,浙大山东农研院通过联合临沂农发与浙江明康汇搭建的“浙鲁农产品”产销平台,打通了“产、供、销”全产业链流通体系,让该院无土栽培的沂蒙优质农产品,走进长三角老百姓餐桌,让好产品卖出好价格。
下一步,浙大山东农研院将进一步聚焦农业科技创新在重大平台建设、创新项目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高端人才引育等方面持续攻坚发力;进一步聚焦资源配置创新协同发展,全面推进新型研发机构的平台建设与提质升级;进一步聚焦完善机制体制为农研院的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为助力临沂市乃至山东省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